工商百科
人社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全面取消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
發布時間 : 2022-01-17 08:07:38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海林市、東城取消集中資格認證后,將協同公安、民政部門共享比對信息。對于無法通過信息比對確認是否符合待遇條件的被保險人,將提供上門服務。對于異地居住的,各地不得要求其返回參保地進行審驗;而是通過基于互聯網的生物特征認證、移動APP遠程認證等渠道,客戶端可以在本地完成認證。
優化后的服務流程會給老年人帶來哪些新的便利?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如何進一步推進便民服務?7月5日,《央視財經評論》邀請清華大學教授、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做客直播間進行深度剖析。
科技改變觀念,社保認證,誰找誰?
楊燕綏:技術進步改變了多部門的工作方式。
清華大學楊燕綏教授:傳統的管理模式是找政府,集中精力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做事。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因為互聯網縮短了人與人、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距離,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工作模式。
科技改變了個別部門的模式,互聯網縮短了政府與普通民眾的距離。
胡:相關部門要多關注數據,才能多跑路。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其實社保待遇的資格認證在行業內叫做生存證明,就是我證明我還活著。有兩種方法可以證明生存。第一是證明我還活著,第二是證明我已經不在了。殯葬部門可以將其數據傳輸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當一個人去世時,這個家庭將被取消。公安機關可以把深圳注冊公司的數據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做一個連接,不用證明他在不在,只要知道誰走了,最后的效果是一樣的。
有人可能會說可能有偏差。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訪問來彌補,還有其他的大數據。比如你還用公交卡嗎?如果還用公交卡,是不是說明這個人在?醫保消費去醫院了嗎?只有相關部門真正關心,人們才能少跑腿,多數據。
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楊燕綏:將數字服務嵌入養老服務
清華大學楊燕綏教授:老年人如何迎接數字時代,包括一些志愿者,他們教老年人學習手機和各種嵌入式服務,并把它變成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一部分。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如何用互聯網加的方式把各種服務加在一起。一種方式是根據身份證或者社保卡號,所有的個人服務后臺都是類似物品的整合,這是比較徹底的互聯網加分。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門一戶改革實施方案的文件通知。今年年底前,政務網上可用率不低于80%,市縣不低于50%。
胡:深化數字服務是一個大客戶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有一定難度,但這個硬性指標必須完成,而且必須是總賬。即使政府會投資,有些地方也會有人力資本支出,這將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益和整個企業的服務。換句話說,它有利于整個社會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能否將互聯網+政務服務視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
互聯網+政務服務空的未來有多大?
胡:互聯網+政務服務空的未來很大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我們的意識需要改變,因為在我們國家,互聯網加政務服務和空的未來潛力是巨大的。
第一,我們國家有大量的高人氣、高認知度、高認可度的網民,其他國家在這方面可能比不上我們。其次,特別重要的是現在基地本身已經很大了。過去我國在進行統計性的一般住戶調查時,得到的數據都是靜態的死數據,可能要一年甚至幾年后才能使用,數據會過時。現在,這項技術基于互聯網,收集行為軌跡的數據,可以預測人們長時間后的行為模式。這個預測對于我們精準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空來說是非常精準的。
楊燕綏:互聯網社會城市是家庭服務,人們應該遵循
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互聯網時代,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家,所以無論是政府的公共服務還是商業服務都是圍繞著人,就像在家里一樣。下班回家,你是主人,茶送上來,飯送老人,瓶瓶罐罐給孩子。互聯網時代就是這樣。作為這個城市的永久居民,你將帶來各種服務,包括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
上一篇:商標注冊之前需要哪些準備工作 下一篇:注冊商標以后擁有哪些權利